火车是战争题材小人书中“神一般的存在”。今天盘点部分小人书的火车画面之前,先考考您的眼力吧。
从小就是火车迷,长大了再看这些画面,依然兴味盎然。说到火车是主要视觉元素的小人书,自然回避不了经典之作《铁道游击队》。您说熟悉这经典之作,不妨先来挑战一下,在下面的十二幅火车图片中,您能一眼找到《铁道游击队》吗?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这题目是个送分题,对您来说不成问题吧。但也要遗憾地通知您,您不一定能得满分——除了图二,图十一也是来自《铁道游击队》。不过,图二是我们熟悉的上美版,图十一是来自《火车上的战斗》,表现的同样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哈哈,没想到吧?
(一、《列宁在》,二、《铁道游击队》,三、《铁道勇士》,四、《火车头上捉鬼子》,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六、《智截军火车》,七、《矿山小八路》,八、《智炸军火车》,九、《单刀司令》,十、《林海雪原》,十一、《火车上的战斗》,十二、《特别货车》)
说起来,连环画中的火车样貌威武气势足,特别受读者欢迎,自然也特别考验画家的功力。
下面,我们再来从其他角度,欣赏一下上美版《铁道游击队》在火车元素呈现上的经典画面:
这个画面把机车表现得最全面,个人最喜欢。这画面也有美感。局部特写,我曾经多次临摹,可惜画得不像。今天截图才发现,最后的不是守车。这是老洪飞车搞机枪的经典画面。这个画面把火车的气势表现的很足。从下往上的视角,和上图如出一辙。这个角度也挺别致的。这个画面真有风驰电掣的感觉。《铁道游击队》为什么经典?我想除了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之外,火车的形象,同样描绘得特别逼真生动。比如对蒸汽机车驾驶室里各种部件的细致描绘,少年时代看到这个画面时,激动万分,恨不得顶礼膜拜:
下图的蒸汽画很高明,展现了蒸汽机车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同一集中两幅画面的重复:同样是机车内部画面,《列宁在》展现的略有不同。俄罗斯的火车,感觉要原始一点?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火车,和俄国火车构造不同?
《列宁在》《列宁在》同样是俄国体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样有蒸汽机车驾驶室的细节描写。总体感觉,真实度可能要更高一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图是天津版《铁道游击队》的封面,他们开的火车和经典画面也有较大差异。貌似太写实了,人物的神态也特别平静。有意思了……
下图的画面也不尽相同,估计开的型号也不一样。驾驶室同样有蒸汽,展现得隐隐绰绰,高明!
《智截军火车》《智截军火车》下图表现的是极简版驾驶室:这部机车驾驶室里的部件好少啊!
《火车上的战斗》下图表现得同样中规规矩:
《智炸军火车》再看看下面这个版本。机车中的相关部件表现得也挺齐全的。这种黑白风格,在表现傻大黑粗的蒸汽机车内部是有优势;但在表现细节时,应该不如工笔细致准确。
《火车头上捉鬼子》《火车头上捉鬼子》我们再来看看画家匠心的表现。
下面这个视角,是从后(煤水车方向)往前(车头)看,挺别致的。个人感觉,上美版的铁道游击队,人物比例比较准确,而下图中的人物,画得似乎有些偏大。您觉得呢?
《铁道游击队》《火车上的战斗》游击队员,要在火车上消灭敌人,常常需要扒火车。这是几部作品中的扒火车画面,您看哪个表现得最真实呢?
上面两幅图都来自《铁道游击队》。个人感觉第二幅图更真实,而第一图中扒车人物的站位好像有点高。
《黑子》两幅图片动感十足,火车和人物的表现都特别生动。但感觉比例略微有些问题:火车画得是不是稍微有点小……
《智截军火车》这个问题在上图中更加明显了。蒸汽机车画得不太好,人物画得也过大。感觉就像是在跳上游乐场中的小火车,让读者失去了紧张感。
其实,火车还是有一点的高度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下图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人物的高度,能大致得出蒸汽机车的高度。由此可见,上面这个图比例还是有问题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这个比例好像有点问题。火车感觉有些小,或许是正面人物,因此特别高大?
有不少画面,火车和人物之间的比例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下面的两幅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刘少奇同志在安源》就是韩和平的作品。不少连环画除了表现机车,同时刻画了守车。同样特别准确。
比如《矿山小八路》:
反映60年代车站斗争的《军列》。这个守车,和解放之后的守车比较类似,画家还是很认真的。
《火车上的战斗》《火车上的战斗》在守车的刻画上同样可圈可点。
《智运军火》这是客车车厢的另外一种守车吧。
《矿山小八路》连环画我也特别喜欢。其中的煤矿铁路画得也各位用心。
看过了经典之作之后,开始吐槽模式。
我们也发现,部分连环画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下图中的机车“猪拱嘴”部分,画得就太短了,整个画面比例失调,火车不太好看。
《单刀司令》《单刀司令》机车最前面的一对轮子也画得有些问题。
《单刀司令》《单刀司令》仔细看,蒸汽机车的煤水车居然是第三节车厢?这个太不合理了!
煤水车的问题,在《列宁在》中好像也存在:
《列宁在》注意看,蒸汽中,煤水车的后面部分好像消失了……
下图这列火车,轮子的高度明显不够啊。
《双塔镇传奇》搜集了部分画面之后,突然发现有些画面特别熟悉。我个人猜测,画家在动笔前,是否有借鉴的情况存在。
比如,下图的这个视角特别棒,从车肚里由下往上看,既渲染了气氛又刻画了人物。但相关的画面,的确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军列》这是现代题材,因为要表现维修轮子的情节。用这个角度表现,显得匠心独运。
《铁道游击队》《秘密列车》上面这张图出自《秘密列车》,是在年出版的。个人非常怀疑,借鉴了《铁道游击队》的类似画面。
还有下面这个画面,看着也特别眼熟。
《秘密列车》《铁道游击队》场景可能略有不同,但火车细节是如此相像,真是令人吃惊。
《秘密列车》《铁道游击队》这个画面也特别有意思。车站的画面,场景布置有所不同。但是火车和铁路部分,无疑又“撞车”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通读这本连环画后注意到,《秘密列车》部分画面和经典的《血溅津门》也有重合之处。这《秘密列车》到底还有哪些“秘密”?咱们有时间再来说一说。
谢谢您的欣赏!欢迎拍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