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儿童节,大人孩子们太难了!
他们被封闭在家里或小区中
还不可能不能影响父母居家办公
这促使不少父母和设计师们开始反思
满足儿童需求的环境设计
真的是十分紧迫的需求
本期我们邀请的领读者来自
教育、设计、规划、管理、媒体等行业
为我们推荐了十本聚焦儿童与自然环境
儿童与景观设计的精品好书
《林间最后的小孩》,《在北海道盖面包屋》能帮助我们打开自然认知的大门。
《儿童和他们的城市环境》,《游乐的科学》,《儿童乐园设计手册》,《康复式景观》和《儿童与城市环境》能提供给规划与设计从业者最好的技术指导和案例参考。
《森林教育指南》,《我们的理想城市》,《户外教室——自然学校手册》则能从教育和运营的角度,让大家了解应该通过什么行动途径链接人与自然。
让我们大家一起
多重维度
多个角度
共同探寻如何营造
儿童真正需要的自然环境
他们眼中的世界
在我们的手里
0
1
LastChildintheWood
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作者
理查德·洛夫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
★
领
读
者
★
郝冰
天下溪青蓝森林园园长
华德福幼教培训北京中心负责人
中国自然教育领域最初的探索者,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启动教育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小学教育绿色行动项目”,编译《林间最后的小孩》
我们和土地的关系在几十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里的孩子很少能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样还有在山里跑、河边摸鱼摸虾、抓知了或是在田野里干活、玩耍的经验。现在的孩子更多是生活在汽车、高楼、屏幕、商场、游乐场、学校、补习班之间,自然的缺失,对当代的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因为缺失了和自然的连接,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阻碍。本书充分讨论了在当下,父母、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如何从儿童友好的视角,重新反思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并付诸行动。最后,作者分享了他与《寂静的春天》作者雷切尔·卡逊的共同愿景:“那些和自然连接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力,直至一生”。
刘宁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
青少年工作委员会自然教育专家
本书提出了“第三边疆”、“自然游戏非法化”等观点,让我们从儿童的生活空间来思考为什么现代的孩子会有“自然缺失症”。随着现代儿童生活的物理空间的变化,孩子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变成了一种奢侈。而自然生活的远离带来了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改变。
自然教育活动不应该成为一种片段化的、远距离的、短时的教育活动,而应该发生在城市、社区以至于孩子的身边,这就需要城市的设计师们来探究如何打造一个健康的、自然的城市空间。
韩西丽
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观设计与儿童福祉实验室主任
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缺少与自然相处的机会,他们变成了喜欢长时间在房间里坐着看电子产品的一代人,他们能告诉你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知识,但却很难叫出窗外那棵树的名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体验对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会起到重要作用,自然世界无与伦比的多样性也是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的理想之地。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详细阐述了自然之于人类健康及精彩生命的价值,唤起人们去保护自然,理解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意识,并重建城市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希望书中的知识能带孩子们走上一条与自然重归于好的路。
*本书全网已售罄,购买时请注意甄别是否正版
0
2
中村好文、神幸纪: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
作者
中村好文
神幸纪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6
★
领
读
者
★
王雪
Lens执行出品人
LensforKids创始人
主导创作了儿童美学丛书系列《好朋友》、系列纪录片系列《地标70年》《成为父母》,以及近百部重逢岛人文记录短视频
出生的中村好文是日本的小房子专业户,为作家春上春树,木工大师三谷龙二设计过家。年,他收到北海道面包师神纪幸的信件,委托他帮忙设计一间兼具生活与工作用途的面包小屋。整本书围绕为期近两年的设计案展开,多封信件,还有很多照片。书里记录的建造过程非常温情,例如中村希望神纪幸用面包来抵一半的设计费,因此神纪幸每周会寄两次面包去工作室,直到二者中有一方消失。
这本书记录了一栋房子从创意到完成的过程,有建筑过程,有委托者和被委托者的关系,非常人文。儿童感受环境的尺度很小,我希望抛开宏大的叙事,从小的环境,和小的视角进入,哪怕一个小房子,一个小店,依然可以给儿童传递很多信息。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景观设计学书店现已上架,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0
3
ChildrenandTheirUrbanEnvironment:ChangingWorlds
克莱尔·弗里曼/保罗·特伦特:
《儿童和他们的城市环境》
作者
克莱尔·弗里曼
保罗·特伦特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12
★
领
读
者
★
彭文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候选人
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理事长
IUCN教育及传播委员会专业委员
致力于儿童友好社区和生态公民教育的行动研究
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儿童出生就被生活的环境所塑造,适应社会并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他们成长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儿童也通过自己对空间的使用重新塑造着城市。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对儿童在城市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儿童友好”代表的是儿童与空间之间互相促进的正向关系。
儿童所处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是多层次的,虽然目前对儿童环境的兴趣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大家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