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为一个公众平台发文的事,袁奇峰被很多网友质疑人品,因为涉及到了其他人就不细说了,如果存疑,可以自行搜索。
说起袁奇峰,也许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他是《巴啦啦小魔仙》里的游乐王子,本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很少记起了,当时笔者也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
直到大约19年的时候,一句“雨女无瓜”突然又将他拉进了人们的视野,过后不久,他因为这一原因出现在了《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不过镜头并没有多长时间。
后来也曾看过他穿着游乐王子服饰商演的图片,也许这是需要维持生活的方式,但是有时候对于观众来说,却是物极必反。
记得六小龄童在去年曾主演过一部电影《财迷》,剧中还聚集了曾经《西游记》中的几位主演,有人觉得他在贩卖情怀,也有人依旧支持。
只不过在电影上映后,评论几乎一边倒,都在批评,有人说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还依旧在卖“孙悟空”的人设?
听到这句话,不禁有些疑惑,好像是身为观众的我们一直在给他贴这个代名词,而他也一直接受,所以形成了双向融合。
六小龄童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演绎,成就了他,但也毁了他,导致他之后所演的角色总有带有禁锢和局限。”
诚然,一个角色会给演员本身带来一些禁锢和局限,这是大多数演员都会经历,只不过更多的人跨过了这道坎而已。
如果非要纠结“一个角色吃一辈子”的问题,确实也存在,只不过对一些人来说是好事,对一些人来说却不是。
因为一个角色被记住的人有很多,比如朱茵的“紫霞仙子”,赵雅芝的“白娘子”,李明启的“容嬷嬷”等等,她们大多都是出演了经典的角色,或是童年的回忆。
可为什么这两者受到的评价是截然相反呢?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演员本身有没有去营销这个角色。
譬如年位于电视剧榜首的《隐秘的角落》,作为观众,这部剧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很惊艳,同时也让沉寂多年的秦昊“一炮而红”,随之而来的还有“爬山梗”和那首“小白船”盛行。
电视剧播出之前和播出期间的营销,身为观众,我通通可以理解,但是在剧集已经更新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综艺几乎都邀请了秦昊,并且一直在调侃“爬山梗”和“小白船”,有网友便说没必要一直提吧。
这大概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演员的一个角色被记住,通常都是因为比较经典,但是有时候一个角色演好了,接下来所接到的所有剧本都可能是同类型,这就无法避免在演绎上受到禁锢,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演员自己的合理判断。
而对于总被记一个角色的问题,一个好的角色应该是总被别人提起,而不是演员本人自己总是提及。
作者:安拾,分享影视娱乐观点,偶有感悟,资深追剧党一枚,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