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其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什么与不应该教什么?这是幼儿教育中应当研究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幼儿教育研究者将注重儿童生活经验的教育推向极端,只强调幼儿的直接活动经验,反对引导幼儿学习拼音、识字、计算等实体性文化知识,认为学习这些东西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对幼儿造成伤害。或认为这些内容小学阶段会教,幼儿阶段学习了反而对儿童未来的小学学习有不良影响,所以幼儿不应学习这些知识。
在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省、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相继出台相关规定,在“去小学化”及“还儿童以快乐童年”的名义下,明令禁止幼儿园教幼儿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内容(为行文方便,这方面的禁令或思想以下简称“禁教”)。这些相关理论与政策,事关我国幼儿教育乃至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水平,其中的是非不得不加以辨析。笔者认为,在幼儿阶段通过适当的游乐性的方法,在儿童游刃有余的范围之内引导儿童初步地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或数学不仅不会有损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生活的快乐幸福,反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快乐幸福都有非常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下面对此略作论述,以供讨论。
一、“禁教”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泛化的产物
“禁教”的首要原因是为了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但“小学化”的实质是什么?引导幼儿适当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是否就一定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我国自新式幼儿教育创办以来,就有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说。“禁教”是否合理,首先需要澄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弄清楚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不应该反对的。既然将幼儿教育“小学化”作为一个绝对错误的教育现象来加以反对,那必然是违背幼儿教育发展规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绝对有害的。相反,如果在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范围内,在幼儿乐于接受的条件之下去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对其终身发展很有价值的东西,则不应该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范畴。这应当是判断幼儿教育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化”的根本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教儿童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实体性文化知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化”,其关键在于如何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如果幼儿园完全按照小学的课程安排、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标准来教育和要求幼儿,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强迫幼儿学习他们不能接受的内容,这是我们应该反对的。相反,采用合适的方法特别是游戏性的方法,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幼儿完全能够接受而且精力有余的范围内去引导幼儿学习对其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拼音、识字、阅读、识数、计算等知识,绝对不是应该禁止或反对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并不在于是否引导幼儿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实体性文化知识,而关键在于教授这些内容是否超越了儿童接受能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简单粗暴。如果将任何形式的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实体性文化知识的教学都当做“小学化”来反对,是不科学的,是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做了扩大化的理解。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我国现行的小学一年级教学标准是以幼儿教育没有普及也没有改良为基础制定的,所以小学是从第一个拼音、第一个汉字、第一个数字开始教起的,这使得人们一见到引导幼儿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现象就把其当做幼儿教育“小学化”。而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本身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培养体制特别是应当教什么,应当教到什么程度,还需要重新审视或研究。事实上,幼儿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幼儿教育培养水平提升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未来的幼儿教育究竟应当或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培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陈鹤琴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幼儿园的“功课太简单”,提出“凡是幼儿能学的而又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认为“一个小孩子能够识字了,不论他是两岁还是三岁,我们都应当设法去教他识字。”[1]许多事实和研究也证明一些程度适当的拼音、识字、识数、计算、诗歌等内容完全可以在幼儿阶段进行学习,适当地学习这些知识对幼儿身心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见后面的相关论证)。与此相应,幼儿教育的培养水平提高以后,小学教育的培养起点也应当相应提高。这样一来,就不存在幼儿阶段学习简单的拼音、识字、唐诗、计算等就是“小学化”的说法了。
其次,就教育教学形式来说,取消一切传统知识的学习,完全以游戏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不等于就消除了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简单粗暴或减少了儿童被命令被训斥的可能性。相反,比起课堂教学,游戏或自主活动更难掌控,活动中的儿童更具随意性,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引导水平。如果在教师专业水平未发展到可以科学有效地操控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时,活动中的儿童可能会遭受到更高频率的批评和训斥,这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并不少见。也就是说,纯粹的游戏性活动,不一定能够避免教师教育教学的简单粗暴。而另一方面,在适宜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老师也能够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使幼儿非常快乐地参与其中。即适宜的知识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教育教学方式的简单粗暴。教育教学方式的性质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与水平,而不在于所教内容或年级。因此,用“禁教”来解决幼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层面“小学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简言之,幼儿园或幼儿教育“小学化”应该指教授内容的量或难度过大,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生硬粗暴,并非说明拼音、识字、算术等教学活动的存在就一定造成“小学化”。因此,就幼儿园教育来说,应该研究教的“时”与“度”,探索适切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水平,而不能简单地绝对地对知识说“禁”。
二、“禁教”不是儿童快乐的充要条件
“禁教”的另一个理由是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的学习给孩子造成了负担,造成了儿童的不快乐和童年的消逝。是否如此呢?
近年来,针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极端的悲剧案例,理论界出现了诸如解放儿童、还儿童童年说,甚至把进行知识教学的幼儿教育斥责为“虐杀儿童文化”。然而“脑科学的成果证明,潜能是人生而有之的,学习是潜能显现所必须的,引导儿童学习的早期教育更是必备的……只要在对儿童提出有新意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