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游乐 >> 游乐资源 >> 正文 >> 正文

山光青浸水柳色绿生烟,暮春花尽时赏古诗

来源:游乐 时间:2025/6/22
现代著名诗人刘大白在《春尽了》诗中有曰:“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自古以来,留下春痕的经典诗篇不胜枚举!在写暮春的诗中大多呈现出伤春、惜春之情。今天推荐的三首古诗则一扫“离恨属三春”、“物境俱玄寂”的意象,将一个别样洞天的“娇滴滴三春佳景”呈现了出来。图片来自网络

01《次孟天炜南山杂咏(二首)》

明代:竹庵禅师暮春三月风日妍,乱折花枝送酒船。西岭山光青浸水,南池柳色绿生烟。图片来自网络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暖风拂面、阳光和煦,一切是那样的美丽迷人;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今天我有了游兴,见到有花的枝条,就随便折了些带到船上,赠送给那些饮酒游乐的客人。绵延的西岭,整个山上的景色像在水里浸泡过那样,青翠欲滴;南池柳叶繁茂,一片翠色,远远望去,柳荫深处弥漫着淡淡的轻烟。诗人随事吟咏,写暮春山光水色,犹如向人们呈现了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画卷!起句点明风和日丽的季节特征,为游赏作了铺垫,诗中“三月”古时指的是农历,因而三月已是暮春;次句写折花登船。尾联两句写远望之景,“西岭山光”、“南池柳色”美到极致的程度及意象分别是“青浸水”、“绿生烟”,将一个鲜活灵动的自然生态展露无余。图片来自网络

02《暮春谿居二绝句·柳岸沙潭风景多》

明代:吴兆柳岸沙潭风景多,晚晴新绿映春波。渔舠好泊深深处,棹月归来半夜过。图片来自网络芳草如茵、鸟鸣雀跃,暮春依然美丽,魅力无穷,那些栽植柳树的岸边,还有沙坝及水潭,可供人们观赏的景象非常多,溪居在这里无比惬意;傍晚雨后初晴,空气湿润、清新怡人,嫩绿的草木一尘不染,倒映在春水的波澜中。刀形的小渔船适合停靠在柳荫深处;溪间漫游观景,一时游兴难尽,借着月光划船回来已是深夜。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写溪居生活的惬意,杨柳依依、春波荡漾、小溪泛舟、尽兴而归,这样悠闲的生活场景无不令人向往。诗人一生爱游历,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在亲历实感中,能从平凡事物中洞察到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作者心中藏情,眼中生景,原本平常的风景也能赏出情趣来!这首《暮春谿居二绝句》读来倍感亲切,给人以亲临之感。图片来自网络

03《燕京暮春歌》

明代:靳学颜三月杨花满御沟,可怜春色亦东流。行人不用多惆怅,鹈渼年年唤白头。图片来自网络春天,来去匆匆,转眼到了三月,已进入暮春时节,这时柳絮飘落,布满了流经宫苑的河道;可惜这春天的景色,不会因美丽而独享四季、占尽风光,也将随着春天那所剩不多的时光而消逝。在路上走的人们,见到这样的情景,没有必要去过分地产生伤感情绪;那喜爱群居捕食鱼类的水鸟伽蓝鸟,还不是每年都会唤起白头!“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杨柳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絮飘飞,更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诗人在《燕京暮春歌》中,就以柳絮“满御沟”开篇,呈现一个暮春之景,从而引出第二句叹春色易逝,似乎伤春之情就要喷涌而出!然而尾联笔锋一转,劝诫人们不必伤春,并借伽蓝鸟“年年唤白头”明理,化解了蓄积的“伤春”之势。全诗借景叙事,转换自然,充满理趣。图片来自网络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见诗人眼中的物象已经融入了诗人的情思,寄托着诗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欣赏的三首古诗,就体现了作者对暮春的独特感受,他们眼中的怡人之景无不是“著我之色彩”!读古诗,受启迪,站在暮春这个时间节点上,让我们把春天最美好的画面收藏在记忆里,期待下一个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856.html